时间:2022-08-27 22:21:39 | 浏览:626
近期,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中信集团纪检监察组工作人员对中信集团相关子公司营销费用管理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宋德懋 摄)
国有企业营销费,不是规范意义的会计科目名称,一般是指国有企业为获取和维护客户、产品推广和销售、品牌建设所发生的费用或支出,包括但不限于在企业成本和费用类科目中列支的业务宣传费、招待费、广告费、咨询费、中介机构费、差旅费、会议费等。根据近年来查办国有企业案例显示,营销费环节是国有企业“四风”问题的多发领域,相关违规违纪行为涉及经费主要来源于营销费用。
近期,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中信集团纪检监察组围绕落实持之以恒纠“四风”树新风要求,对中信集团营销费用管理使用情况开展了调研。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中信集团有限公司在规范营销费用上采取了一些有效措施。一是完善制度规范。先后三次修订领导干部履职待遇、规范营销费用管理等相关制度,两次修订国内差旅费和因公出国(境)经费、业务招待费等管理制度,并于近期下发营销费用管理制度指引,初步形成较为完整的制度体系。二是严格预算管理。党的十九大之后三年同党的十八大之后三年相比,集团总部行政经费开支中业务招待和会议费分别下降45%、57%;中信银行营销费用2020年与2015年相比,下降28.5%,占营业费用比重由10.3%降至6.3%,业务招待费下降52.9%。三是强化监督检查。近年来,集团结合全面风险排查、整治“公私不分”问题和“开源节流、降本增效”等专项工作,加大对营销费用的财务管理、风险管控和审计力度,揭示和纠治了大量不规范问题。其中,通过组织开展公款消费和营销费用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共发现问题760个,涉及金额8297万元,给予2000多人党纪政务处分或组织处理、经济处罚。调研结果显示,中信集团总部营销费用总量不大,支出管理较为严格,主要营销活动及费用支出多发生在子公司。
营销费用管理使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从调研情况看,中信集团在营销费用管理使用上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在营销活动中,以营销名义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禁而未绝,有些不良现象暴露出思想认识、制度设计和管理机制等方面的不足和风险。对此,必须高度警惕并加以解决。
认识存在误区。一些子公司领导干部和业务人员对国有企业政治属性和身份属性缺乏正确认知,对正风肃纪形势任务要求不敏感,对规范营销环节的规章制度不在乎。在政治站位上,个别领导干部没有从全面从严治党角度看待营销费用管理使用存在的风险问题,没有把“四风”问题与维护党的形象、履行国企政治责任联系起来,对“四风”问题的警惕性、敏感性不高,“只算经济账,不算政治账”。在纪律意识上,个别领导干部仍然存在“企业特殊论”“金融例外论”等思想偏差,有些营销环节业务人员认为企业的营利性质、工作内容、交往对象与党政机关不同,在纪律要求、行为标准上不宜“管得太死”。在营销方法上,有些子公司迁就迎合不良社会风气和行业陋习,仍然停留在靠“吃喝送”建立和维系业务关系的低层次营销水平上,甚至个别营销领域领导干部仍然习惯在费用标准上攀比一些民企、外企的奢华做派。
管理不够精细。集团总部和部分子公司在规范营销活动、管控费用支出上还不够精细严密,存在责任主体不明确、管理职能不具体等问题,钱好花、账好报、浪费大的现象时有发生。如,集团办公厅承担履职待遇制度制定和“四风”问题检查职责,但经常不能实时掌握全面情况;集团财务部承担财务管理专责,但多年来未开展专项检查,财务科目设置、记账规则和名称不规范,难以做到及时有效监测、分析和监管,导致全口径的营销费用支出总量和细分结构不能形成完整准确的数据比对链条。再如,2020年9月,集团修订履职待遇制度,要求各子公司在一个月内参照修订并报备审批,但有3家金融子公司反复强调行业特殊性,迟至2021年6月才出台配套规定。
招待费用过高。某些子公司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不力,招待费用居高不下,既存在靠“吃喝送”开展业务的问题,也存在以招待为名套取费用的问题。有的子公司业务招待费开支占营销费开支比例偏高,报销业务招待费时未填写客户人数、陪餐人数等信息,有的甚至报销KTV、酒吧、健身俱乐部等场所消费开支。有的业务主管领导没有把好营销费用报销审核关口,多从流程合规性、经费额度上把关,没有具体关注支出的合理性、真实性,致使许多虚假发票、连号发票、拆分报销顺利过关。调研数据显示,仅2020年至2021年上半年,中信银行财务共享中心就拦截招待费单据1.1万余笔,其中报销连号发票就占42%。
违规问题多发。一些常见易发违规问题屡禁不止,存在反弹回潮压力和隐形变异风险,奢靡之风尚未完全刹住。一是违规“吃喝送”。在近期全集团查处的“四风”问题中,违规吃喝占42%,收送名贵特产和礼品礼金占30%。二是虚假营销套费。在监督执纪及调研中,均发现以招待费、宣传费等名目,为购买贵重礼品或处理其他费用套费支出现象。同时,在中央纪委国家监委查处的多起案件中,发现了个别中信集团的领导干部通过虚构事由、签假合同等方式虚列费用,借营销之名行利益输送之实的问题线索,严重败坏了集团声誉。三是内部超标接待。调研中,有的同志反映集团总部和子公司部分领导干部,在重大活动、检查调研和协同工作中,存在接受宴请、互相宴请的情况。在巡视和审计中,也发现一些内部耗资较大的铺张行为。如,中信银行某驻港企业有的领导干部在过去三年间报销招待费327次,其中招待集团内部人员91次,占所有招待费的34%。
查处偏轻偏软。对“四风”问题有些该发现的没有发现,该严处的轻轻带过,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破窗”效应。一是主体责任不实。一方面,一些子公司推一推、动一动,查一次、紧一时,没有形成主动抓、系统抓、长期抓的正风肃纪工作格局,同类问题屡查屡犯。如,集团某子公司党委在研究处理一些已经暴露的问题时,不但不较真严处,还千方百计为违纪人员辩解开脱。另一方面,有些子公司一把手和班子成员对自身要求不严,带头打“擦边球”,甚至违规破纪破法,形成不良导向。如,某分行行长引导员工到其妻子开办的餐饮场所进行业务招待,消费一律签字报销。二是监督力度不够。深化纪检监察体制改革以来,目前仍有子公司纪委“零立案”,这与经营活动特别是营销费用管理中违规违纪问题易发高发的现状不符。尤其是近期派驻纪检监察组在专项监督中查出,某“零立案”子公司存在购买相当价值茅台酒的问题,而此前该公司多次自查、检查均未上报存在相关问题,这反映出一些子公司纪委缺乏应有的原则性、敏锐性。三是问责处理偏轻。从近期派驻纪检监察组与集团各子公司纪委“一对一”研商问题线索处置情况看,一些子公司对违规营销、超标报销、套取费用等问题没有深挖细查,大多作退赔和罚款处理,很少给予处分;对于有的单位频繁发生违纪问题、整改不力的,很少有领导人员因本单位发生的问题而被问责。
将加强营销规范作为纠“四风”树新风切入点
中信集团作为在国内国际有较大影响的国有企业,要根据正风肃纪的阶段性特征,把规范营销费用作为整饬企业经营活动风气的切入点,使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措施更加具体、更加深化。
强化思想引导。面对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国有企业更要旗帜鲜明讲政治,把“两个维护”作为根本政治任务来遵循,将企业深化改革发展举措与政治监督同谋划、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充分释放全面从严信号,推动“两个责任”贯通联动、一体落实。纪检监察机构要充分履行协助职责和监督专责,把“两个责任”贯通融合作为重要保障来推动,把风险防控作为重要措施来强化,重点加强对党规党纪和法律法规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加强对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加强对各领域各方面重要政策、重要任务推进情况的监督检查。要引导广大干部职工充分认识良好政治生态和经营作风是企业健康发展的软实力、竞争力,营销活动及相关费用管理使用必须与国有企业的良好形象和市场地位相匹配,那些不符合国有企业形象、以违规违纪为代价的营销行为坚决不能做。
加强监管指导。派驻纪检监察组和相关纪检监察机构要督促集团相关职能部门,梳理自身职责,列明责任清单,做到情况明、数字准、责任清、作风正、措施实。规范数据统计,规范营销费用的科目设置、项目名称和记账方式,加强覆盖全集团的财务信息系统建设,确保相关数据能有效获取、及时汇总,实现营销费用实时监测分析、问题能够及时揭示。严肃预算纪律,把营销费用作为集团全面预算管理内容,定期汇总子公司营销费用情况,对超出预算、增速过快等情况及时预警,既防止亏损企业一边亏钱一边大手花钱,也防止效益好的企业铺张浪费。及时跟进指导,坚持制度“谁制定谁解释谁修订”,对实践中遇到新情况、新问题及时做出解释或修订,指导子公司正确执行,切实解决规则不准确、不清晰、难落地问题。加强疏堵结合,深入探讨充分发挥集团品牌和综合经营优势的营销方法,用好协同监督机制,加强对营销活动的规范和引导,对规定以外发生的极个别特殊费用支出,按照“业务确实需要、事前充分报告、事后严格审批”原则处理,尽可能减少违规风险。
严肃执纪执法。派驻纪检监察组要充分履行协助职责,将营销费用管理使用情况列为与集团党委全面从严治党会商的专项议题,建立营销费用使用负面清单,将“以营销名义套取资金”“赠送烟酒、贵重财物、礼金、购物卡、提货券”“在合作方取酬或报销营销费用”“过度营销、虚假营销、套费报销”“报销在风景名胜区以及高档消费场所营销费用”等行为,列入清单并动态监管;与集团党委联合适时对业务宣传费、招待费、广告费、咨询费、中介机构费、差旅费、会议费等营销费用管理使用开展专项整治,扎实抓好检查、督导、整改工作;将营销费用使用情况纳入集团内部巡视巡察和审计工作的重要内容,探索建好用好财务共享中心大数据平台,实现营销费数据即时比对分析,有效发挥把关功能。同时,派驻纪检监察组要指导集团各级纪委,紧盯“四风”问题,加大核查处理力度,严肃查处超标准乘坐交通工具、违规购买赠送礼品卡、公款旅游等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对顶风违纪的一律从严处理、通报曝光,持续释放有规必依、执纪必严的强烈信号。(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中信集团纪检监察组 )
原标题:调查与研究 | 加强国企营销费用管理使用监督
编辑/田野
稳坐券业头把交椅的中信证券2020年财务数据出炉。3月18日晚间,中信证券正式发布2020年年报,当期公司实现营业收入为543.83亿元,同比增长26.06%;归母净利润149.02亿元,同比增长21.86%,两项指标均达到五年来最高水平。
小伙伴们,今儿这文章可是写于我们保心上人新办公室的第一篇。新家第一篇写点啥呢?小编抓耳挠腮想了半天在上期写完《2022年最热门三款增额终身寿大比拼》后有很多朋友给我们留言想看更多大公司的产品。看来大公司就是自带光环啊!欠的时间有点久,干脆整
2020年10月,一封《商标驳回通知书》打断了广西桂留香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下称“桂留香公司”)高速流转的生产线。近日,广西柳州的李先生向南都记者报料,其所在单位桂留香公司委托某代理机构申请注册的商标“柳香”,在接到申请受理通知书四个月后
来源:证券日报本报记者 赵 琳3月2日,纳思达发布发行股份购买资产预案。该公司拟分别以2.14亿元、1.96亿元和1.25亿元收购拓佳科技、欣威科技和中润靖杰三家公司各49%股权,本次交易合计涉资5.35亿元,收购完成后,上述三家公司将成为
买机票这个事情并不是简单的动动指头就行了。2019年的飞行,省钱、避雷你都要了解。本篇文章接下来会详细给你介绍:最新各大航空公司机票省钱购买预订指南,其中包含了一些小的可靠奥秘!一、.如何在买机票这件事上薅羊毛(省钱)?①关注会员日坐飞机,
比亚迪电子绩后股价大涨9%,比亚迪电子发布了截至2022年9月30日止9个月未经审核的业绩,前9个月未经审计的营业额达 711.56 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7.92%;净利润12.37 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42.66%。
10月18日,据港交所文件,比亚迪遭全球最大资管机构贝莱德减持,持股比例从6.21%降至5.85%。针对贝莱德减持事件,比亚迪方面回应表示:“公司曾尝试与股东沟通,但并未了解到任何实质性的信息,减持是股东的自由选择。”而此次并非贝莱德首次对
中华网财经讯,6月10日,比亚迪(股票代码:002594)大涨8.19%,报收348.8元/股,股价突破历史新高,总市值也突破了一万亿为1.02万亿元,成为中国首个跻身万亿市值的汽车公司。目前,比亚迪作为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龙头企业,总市值已
比亚迪股份(01211.HK)发布公告,为满足生产经营的需要,该公司及子公司拟向参股公司东莞市德瑞精密设备有限公司(东莞德瑞)采购锂电设备,关联交易金额预计不超过11.3亿元(人民币,下同)。截至2022年10月28日收盘,比亚迪股份(01
日前,麒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麒盛科技”603610.SH)发布公告称,将出资近6亿元参与设立睡眠数字疗法基金,主要投资于睡眠数字疗法的新兴技术产业公司及生态相关的其他优质公司。目前市面上,针对有睡眠障碍的这一群体,出现了各色各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