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10 12:57:54 | 浏览:1004
中信信托-深圳龙岗计划,至今深陷被投资人追讨本金的狂澜。
近日,多名投资人对时代财经表示,中信信托-深圳龙岗计划部分产品从2月17日开始逾期,到7月14日投资人与中信信托见面,已经过去了整整147天,但事情依然没有取得任何实质性进展,相反,中信信托表现得比较乐观。而他们却害怕,剩余的未兑付本金约57亿元拿不回来。
中信信托有“信托一哥”之称,巅峰时期管理的信托资产规模接近2万亿,但随着风险事件的频频出现以及监管逐步趋紧,这位一哥的规模在近两年迅速缩水,相当于每年压降了一家小型信托公司。2021年,其管理的信托资产规模跌破万亿,相较2020年没了2459亿,与此同时,公司旗下有近10款信托计划出现风险情况,其中房地产项目是违约大户,到目前为止,共计6款地产信托产品违约。
业内人士担心,如果这笔信托计划不能如期兑付,除了让外界怀疑中信信托的风控能力外,还将削弱公司声誉,对其后续信托项目的开展增加阻力。
57亿本金疑似无法兑付背后:招行代销的同一项目产品提前清算
据了解,此次引发争议的“中信信托-深圳龙岗计划”,全称“中信信托-深圳龙岗融资集合资金信托计划”,所募集资金的最终用途是支持深圳龙岗深港国际中心的项目建设,开发建设方为新里程实业。
根据投资人提供的资料,该信托计划于2020年7月17日成立,募集资金总规模为87亿元,信托期限不超过36个月,分为ABCDE类产品,年化利率从6.7%到7.9%不等。投资人既可以通过中信信托财富部门认购,也可以通过中信银行认购。
从过去的表现看,截至2021年底,A类和B类约25亿元的产品兑付都还算顺利,但本该于今年2月17日到期的产品,涉及本金12.94亿元,却暴露出了违约的风险。
时代财经日前报道称,中信信托曾在上述产品到期的前一天,也就是2月16日,联合项目方一起召开了线上投资人会议,方案是于到期日先行支付12.94亿元本金的10%及部分利息,本息合计1.82亿元,剩余的展期到2024年。
展期后,市场一时间风声鹤唳,令不少投资人感到迷茫,但也有一些投资人认为,按照展期方案的金额算下来,差不多每天有1000多万元的回款,因此还比较乐观,但自4月18日起,他们心理防线被彻底击溃,因为从那天开始,项目方停止划付资金。
深蓝财经在中信信托4月29日披露的公告处了解到,3月4日-4月18日期间,项目方共计向该信托计划划付1.38亿元,但因回款不及预期等因素影响,4月18日起停止划付资金。
自那以后,投资人没有收到过一分回款,反倒是生活一地鸡毛,各有各的不幸:有投资人的家人生病,等着钱做手术;也有受疫情影响,收入波动,被银行催着还房贷。
7月14日,3名投资人代表与中信信托方见面,商讨产品兑付、后续解决措施等问题,但这次讨论没有取得什么实质性的进展,也没有任何承诺。截至目前,整个项目还剩57亿元的本金尚未兑付。
此外,在这个信托计划上,中信信托还面临同一项目产品差别对待的争议。有投资人称,中信信托于今年3月底提前清算了一个名叫“招商-大运城”的信托计划,该计划由招商银行代销,所募得的资金同样投向深港国际中心,开发建设方福建新里程投资公司,与“深圳龙岗计划”的控股股东是同一家地产公司。不仅如此,招商-大运城信托计划也是由深圳龙岗计划的经理、团队运作。
6次踩坑地产信托 近两年规模共计缩水5954亿
近两年来,随着房地产公司爆雷频发,与房地产信托相关的产品屡屡发生兑付风险。数据显示,2021年,房地产信托全年违约规模达917.11亿元,占总违约规模的比例达61.34%。
倾巢之下,“信托一哥”也难以置身事外。经深蓝财经不完全统计,自2021年以来,中信信托有近10款信托计划出现风险情况,其中房地产项目是违约大户,共计6款地产信托产品违约。
除去“深圳龙岗计划”,剩下的5款产品分别为:
九通基业贷款集合资金信托计划、信颐1号债权投资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皇庭广场经营性物业贷款集合资金信托计划、以及嘉和118号恒大贵阳新世界集合资金信托计划和嘉和146号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牵涉的房地产公司包括华夏幸福和恒大。
上述中的嘉和118号项目,不仅坑了上市公司洋河股份,其1.68亿资金无法收回,而且也让中信信托面临违规操作上的指控。据中国网财经此前报道,中信信托对于嘉和118号项目的违约,态度敷衍、傲慢,并且在产品销售过程中存在违规宣传、项目违规放贷、违规挪用、项目管控形同虚设等问题。为此,一些投资人向监管部门提交了举报信。
有业内人士向深蓝财经分析,造成中信信托发生兑付风险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一是自2018年以来,信托行业监管逐步趋紧,进入转型发展期,二是房地产黄金时代不再,信托公司踩雷的可能性增加。
必须承认,为了减少地产信托违约对公司经营造成的影响,中信信托在这两年围绕转型标品方面展开了探索。一如2018年,中信信托发起设立首支多资产、多策略产品“睿信稳健配置TOF金融投资集合资金信托计划”,又如2020年,发行公司首支以分散投资为原则进行主动管理的债券资管产品,以及成立证券信托业务专项小组。
但可惜的是,这些转型的成效或许至今还没有得到完全释放,相反,中信信托在投资人心中的“好感度”不断走低。年报显示,2020年、2021年,中信信托管理的信托资产规模分别为12247亿元、9788亿元,分别较于前一年缩水3495亿元和2459亿元,近两年表现,相当于每年压降了一家小型信托公司。
值得一提的是,在营收和净利润上,中信信托依然保持着前三的水平。2021年,中信信托以35.01亿元的净利润,仅次于华能贵诚信托的37.88亿元,位居第二;全年营业收入85.85亿元,低于平安信托的232.91亿元,同样居于第二。
不过也要留意,当中信信托出现风险事件的频次走高,公司一般会加大资产减值损失计提,这种情况下,中信信托的净利润容易受到影响。同时,如果中信信托不能如期兑付,不仅不利于后续信托项目的开展,而且外界还会对其风控能力打个问号。
本文源自深蓝财经
根据市场公开信息及8月17日披露的机构调研信息,中信建投基金近期对1家上市公司进行了调研,相关名单如下:1)图南股份(证券之星综合指标:3星。中信建投基金成立于2013年,截至目前,资产规模(全部)568.3亿元,排名75/189。
本期我们邀请到了信诚鼎利灵活配置基金经理吴振华解读近期半导体市场行情,洞见后市机遇。吴振华:半导体设备的逻辑在于资本开支快速增长和国产替代。摩尔定律表达的是半导体行业发展的速度。目前,随着先进工艺的不断演进,摩尔定律有放缓的趋势,但是通过chiplet先进封装等工艺的变化,半导体行业仍然维持着高增速在发展。
金融界8月17日消息8月16日,中国华融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国华融)发布出售华融信托相关公告显示,中国华融已与中国信托业保障基金公司(简称:信保基金公司)签署《金融企业非上市国有产权交易合同》,以总价6152亿元转让所持有的华融信托7679%股权。
上述征求意见稿第二十四条规定,对于面临一般性清偿风险,但有望恢复正常经营的信托公司,保障基金管理公司可以通过阶段性持股、设立过桥机构或特殊目的载体、收购风险资产等方式参与其风险处置。公司作为中国信托业保障基金的管理人,负责保障基金的筹集、管理和使用,并依据中国银保监会核准的经营范围开展业务。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朱英子 实习生张莹莹 综合报道 【业务】因“三查”严重不尽职等 新华信托两人被终身禁业8月19日,重庆银保监局行政处罚信息公开表显示,新华信托两人因“三查”严重不尽职等,分别被监管终身禁止从事银行业工作。其中,詹春光因对
根据市场公开信息及8月22日披露的机构调研信息,中信保诚基金近期对6家上市公司进行了调研,相关名单如下:1)妙可蓝多(证券之星综合指标:2星。市盈率:99.1)个股亮点:以奶酪为核心的特色乳制品企业,以奶酪、液态奶为主要产品,同时从事奶粉、。
当前黄金板块公司估值处于历史底部,加息对金价“松绑”以及企业产量重回增长趋势有望带动企业实现量价齐升,估值和利润的双升将使得黄金板块公司的配置吸引力大。美国通胀数据阶段性见顶,市场对美联储后续激进加息的预期弱化,加息对金价的压制作用边际减弱。
智通财经APP获悉,中信证券发布研究报告称,美国通胀数据阶段性见顶,市场对美联储后续激进加息的预期弱化,加息对金价的压制作用边际减弱。当前黄金板块公司估值处于历史底部,加息对金价“松绑”以及企业产量重回增长趋势有望带动企业实现量价齐升,估值。
8月23日23:07,中信证券官方微信公众号推送了一篇标题为《抽离》的头条内容,次日即24日早晨,该文阅读数量即达到“10万。财联社8月24日讯(记者 高艳云)“券业一哥”中信证券又出了一篇“10万 ”,而这似乎已成为中信证券公号的“日常”。
中信银行2022年中报发布,中信信用卡累计发卡10,34179万张,较上年末增长207%;中信信用卡贷款余额5,17063亿元,较上年末下降202%;中信信用卡交易量13,83587亿元,同比增长420%,实现2021年交